
粤东大地股票配资官方公司,实干正酣。揭阳市以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下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为牵引,统筹全市资源力量,推动县域、镇域、村域发展能级全面跃升,用实干与担当,将“县强、镇富、村美”的蓝图,转化为遍布城乡的生动实践。
集群化发展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
揭阳紧扣“一化一海五优特”产业格局,以大项目为引擎、大企业为支撑、大集群为目标,政企携手推动产业从“单点突破”向“全链跃升”转变,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。

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。袁家豪/摄影
走进惠来临港产业园,天顺风能生产基地内近千名工人忙碌的身影,映照出海洋经济的蓬勃脉动。这个5年前稍显荒凉的园区,如今已落户企业40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家,建成投产18个、在建19个项目。以投资480亿元的国家电投集团项目为龙头,这里集聚了GE、明阳、亨通等一批产业链企业。今年,前詹通用码头正式开港运营,为产业“出海”打通关键通道;不远处的大南海石化工业区,投资702亿元的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作为“超级链主”,正带领巨正源、伊斯科等“强链主”项目陆续投产;东粤化学将低值混合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,让揭阳朝着“世界首个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基地”稳步迈进。
产业的活力同样涌动在普宁。作为“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”,普宁市打造“一主三副园区”,构建起“纺纱—织布—印染—辅料—设计—生产—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。2024年新增6个纺织服装技改项目,2个项目获得省级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。如今,普宁有纺织服装企业近7000家,一根纱线在这里织就了千亿产业梦想。而在电商领域,2025年一季度电子商务交易额326.75亿元,同比增长60%,“普宁制造”正通过手机屏幕走向全球。
榕城区的制鞋产业则书写着“老字号”的新故事。历经40余年发展,这里已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到全球分销的完整体系。2024年,“中国塑料鞋之都·揭阳”称号成功复评。与制鞋产业并肩发展的,还有榕城的五金机电产业。通过成立行业协会,实现共性技术共建共享,小电机转出了大动能,23家规上微电机企业实现产值10.76亿元,同比增长31.57%。
揭东区着力打造揭东经开区五金机电和食品健康集聚区、中德产业园跨境电商园等专业化、特色化“园中园”。2024年,3家企业跻身“广东省制造业500强”;海兴荣获首批“广东省标准领军企业”称号,蒙泰高新“丙纶长丝”获评省级单项冠军产品,巨轮中德获得国内企业首张RV减速器CR认证证书,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五金机电、电商物流、食品加工、化工4个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链条规模持续扩大,入选《广东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》。
揭西县把“小线缆”做成了“大产业”。全县现有电线电缆企业800余家,其中规上企业58家,贡献了全县近一半的规上工业产值。揭西还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落实“企业联络员”制度,对技改、小微升规等政策“一对一”宣讲、“点对点”兑现,仅2024年就新增25家电线电缆规上企业,近20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。与此同时,揭西投资1.45亿元建设棉湖镇百欣电商产业园,让潮汕牛肉丸等产品通过直播间走进千家万户。
政企民协同勾勒和美城乡新画卷
揭阳以交通主干道为轴线,以典型镇、典型村为示范,政企民携手打好镇村风貌提升攻坚战。
驱车行驶在国道G324线普宁池尾至云落段,独具特色的外立面、规整的广告牌,成为展示云落新貌的亮丽窗口;在梅塘镇高速出入口,“果蔬飘香 毓秀梅塘”的特色标识与周边绿地相映成趣。这些变化,是普宁推进交通主干道联镇带村成片风貌带整治提升的生动缩影。中铁四局承接北二环风貌带建设后,与流沙东街道建立“每日一碰头、每周一例会、每月一总结”机制,及时解决施工难题;中铁十一局助力广太镇,不足一个月就完成省道S236线山后村320多米示范带建设,后续还将推进4.1公里路段提升……“央企捐料+村民出力”的模式,让镇村风貌焕新又暖心。
惠来则在古城与新城的融合中寻找风貌提升的密码。特邀国际团队规划“三山拥城、四脉通海”城市格局,投资超15亿元推进交通路网建设,实现三级公路“镇镇通”;完善污水管网,改造41个老旧小区;培育隆江、靖海等9个典型镇和66个典型村,差异化打造隆江猪脚、靖海文旅、前詹鲍鱼等特色产业镇。

揭阳市揭西县粗坑村。李运生/摄影
揭西棉湖镇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,深入挖掘历史底蕴,在外企业家捐资3000万元改造南门大街,修复古街风貌并植入非遗、文创等新业态,棉湖解放路保育活化工作获央视专题报道,古镇新颜与乡村美景交相辉映。
榕城区的整治更注重“精细度”。采用“三位一体”“1+1+4”工作机制,推进“三清三拆三整治”与绿化美化,市级9条风貌带38个高速出入口及重要节点已全部开工,区级8条风貌带已有5条启动建设,改造农房风貌8021栋,“三线”整治98.51公里,改造绿化118.6公里,新建口袋公园18个、“四小园”29处。昔日破旧的角落,如今变成了居民休闲的“口袋公园”。
截至2025年6月底,揭阳市累计清拆泥砖房、危破房、铁皮屋等3万多间,完成“三线”整治超300公里,改造提升农房2万多栋。2025年结合交通主干道风貌带整治,推进高速公路出入口美化绿化,让揭阳的山更绿、水更清、城乡更美丽。
改革创新筑牢民生福祉新保障
“以前看病要跑好几趟,现在用‘揭健通’小程序,预约、缴费、查报告等都能线上完成,太方便了!”李阿姨的感慨,道出了揭阳医疗服务升级带来的变化。揭阳启动市人民医院改扩建、市中医院异地新建等项目,谋划建设揭阳眼科医院,新增3家三级公立医院、65个重点临床专科,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;创新开发的“揭健通”便民就医小程序,在全省率先实现全流程线上就诊服务,注册家庭超65万户,案例入选《2024年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创新与突破》,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。
教育领域的变化同样温暖人心。揭阳持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累计创建25个优质基础教育集团、19个城乡教育共同体,通过“县管校聘”“县招县管镇用”招录基层教师4000多名,新增公办优质学位9.44万个,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
政务服务的“加速度”也让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满。揭阳深化政务服务改革,在粤东率先实现全市86个派出所、62个市场监管所全覆盖进驻镇(街)党群服务中心,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利化,着力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业务办理量超42万件,实现时限缩减和流程创新,全市政务服务质量达到9.8分以上;“急难愁盼我来办”平台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住房、就业、社保等问题;诚信体系建设的“三张清单”(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、信用修复),激发了市场活力,全市民间投资增幅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茅,让企业家在揭阳投资安心、发展顺心。
从产业集群的“量质齐升”,到城乡风貌的“蝶变焕新”,再到民生服务的“温暖升级”,揭阳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。这座粤东古邑将继续以实干破题、以创新提质,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揭阳作为。
一线观察
释放粤东城乡 发展新潜力
行走揭阳城乡,能清晰感知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推进逻辑——它并非零散施策,而是以集群化发展破解县域经济“单点突破”难题,靠政企民协同激活城乡风貌提升内生动力,用改革创新打通民生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三者环环相扣,构筑起“产业兴、城乡美、民生优”的发展闭环。
展望未来,随着第三批典型镇、村培育推进,持续深化产业协同、城乡融合与民生改革,揭阳不仅能进一步夯实“县强、镇富、村美”的基础,更能将自身实践转化为可借鉴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经验,为粤东乃至广东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林琳
【通讯员】揭宣
【本文责编】刘龙飞 蔡惠珍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李梦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杨洋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《南方》杂志2025年第20、21期合刊

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