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25日,贵州遵义娄山关酱香白酒产业园内,岭南陈皮香与赤水河谷的酱香交织,“酱香酒业跨界创新高质量发展分享会暨华大农业·丞天下酒厂开业庆典”在此举行,融合广东新会陈皮与贵州酱酒的创新产品正式亮相。这场跨越千里的产业活动股票配资炒股平台,绝非偶然的企业合作,而是粤黔东西部协作框架下“广东特色+贵州优势”的深度融合实践。承载岭南药食文化的新会陈皮与沉淀黔北匠心的酱香白酒结合,不仅推出“健康+文化”方向的新产品,更探索出跨区域资源互补的新路径,让新会陈皮全产业链261亿元的发展版图愈发清晰。

开业仪式。 受访者供图
东西部协作的“双向奔赴”:从政策共识到产业落地
作为国家部署的东西部协作省份,广东与贵州的协同发展始终锚定“资源互补、造血共荣”的核心逻辑。广东的市场活力、科研实力与特色农业基础,与贵州的生态禀赋、传统工艺底蕴形成天然互补,而工信部《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(2026—2030年)(征求意见稿)》将酿酒纳入“历史经典产业”的政策导向,更为这场跨界融合提供了精准契机。
此次陈皮酱香酒创新产品的诞生,正是粤黔产业协作从“输血帮扶”向“共生发展”转型的缩影。
贵州赤水河谷作为酱香酒核心产区,“12987”传统工艺虽享誉业界,但在健康属性挖掘与标准化升级上亟须突破;而新会陈皮早已超越食材范畴,成为广东“土特产”升级的标杆——2024年其全产业链产值达261亿元,较2023年增长超13%,种植面积扩展至14.3万亩,带动逾7800家经营主体发展。
“广东带来的不仅是陈皮原料,更是科技解码与市场通路;贵州提供的不仅是酿造基地,更是生态底蕴与工艺根基。”皮天下集团董事长陈平的表述,道出了协作的本质。协作的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显化:华大农业与企业联合立项的《陈皮酱香酒天然活性物质及康养作用研究》,以基因科技追踪发酵菌群变化,推动酱酒从“经验酿造”向“科学酿造”转型;新落成的酒厂已为桐梓当地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,未来更将承接广东研学文旅资源,实现“产业+人员+文化”的多维互动。
正如遵义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统战部部长邓航所言,当地将以赤水河谷产业带建设为抓手,为粤企提供全周期服务,让“岭南智慧”与“黔北生态”真正同频共振。

遵义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统战部部长邓航。 受访者供图
新会陈皮的“破圈密码”:政策托底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
陈皮酱香酒的创新底气,源于新会陈皮数十年积淀的产业实力,而这份实力的背后,是政府政策的精准浇灌与行业主体的主动破局。 从不足300万元到261亿元的产值跨越,新会陈皮的成长轨迹,堪称广东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范本。
官方掌舵——政策体系筑牢产业根基
新会陈皮的规模化发展,始于标准化与溯源体系的构建。新会区农业农村局自2017年起便依托1000万元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资金,建成10亩以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与100亩级种苗繁育基地,从源头把控品质。如今这套体系已迭代升级:2024年启动的新会柑产量现场核定工作,由6个官方工作组联合行业协会逐户核查,核定产量直接与“新会陈皮”证明商标申领挂钩,从制度上杜绝造假乱象。
数字化赋能让品质监管更精准。新会区构建的“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”,通过大数据采集种植、加工、仓储全环节信息,每片合规陈皮均附带“数字身份证”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地、加工企业等关键信息,实现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”。截至2024年,该系统已支撑701家企业获得专用标志使用资格,用标量达4200万件,位居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前列。
资金与平台扶持更显政策温度。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全国唯一陈皮类国家级产业园,规划面积达430平方公里,带动7000多户种植户集聚发展,形成“大基地+大加工+大科技”的产业格局。地方财政每年投入超5000万元产业专项资金,支持企业与华南农大、广中医等开展科研合作,推动陈皮向保健品、化妆品等高端领域延伸。
产业突围——从“卖原料”到“创IP”的跨越
在政策护航下,新会陈皮行业早已告别“晒皮卖皮”的初级模式。广东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柏忠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带领企业将传统炮制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,开发出陈皮酵素、精油等35小类120多种产品,推动产业附加值提升数倍。
海归博士刘雪菲领衔的亚太陈皮产业园,更创新推出“3P模式”,通过无人智能仓与标准化生产,让陈皮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。品牌传播的“破圈”同样亮眼。
新会区通过持续举办陈皮文化节、柑花节、采摘季等节庆活动,联动南方农村报等权威媒体打造品牌声势,让“新会陈皮”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位。在政府组织下,企业组团参加上海、北京展会,借助跨境电商将产品销往东南亚、欧洲,2024年出口额较五年前增长显著,真正实现“陈皮闯天下”。
民生福祉——产业红利惠及万千农户
产业升级的最终落脚点,是农户的“钱袋子”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依托陈皮产业实现华丽转身,打造集种植、文旅、康养于一体的全产业链,直接带动周边3000人创业就业。在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下,90%以上的种植户通过统一供苗、技术指导与收购服务,告别“看天吃饭”的困境。数据显示,新会陈皮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12万人就业,农户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。
协作范本的“未来启示”:从单品创新到模式复制
陈皮酱香酒的诞生,为粤黔对口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“产业共荣”模板。这种模式的核心,在于跳出“单向帮扶”思维,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价值重构——正如贵州省原副省长何力所言,这是“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突破”。

皮天下集团设在江门的陈皮文化展览馆。 受访者供图
从区域发展视角看,此类协作正在形成连锁效应。广东企业带来的科研与市场资源,不仅让贵州酱酒获得标准化升级契机,更让新会陈皮借助酱酒渠道突破南方市场局限;而贵州的生态品牌背书,反过来提升了陈皮的附加值,形成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。遵义酒业协会会长吕云怀认为,这种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了“年轻基因”,让酱香酒与陈皮都能更好地对接新生代消费需求。
从产业发展维度看,新会陈皮的“闯天下”给出了特色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:以政府政策为根基,筑牢标准与品牌防线;以科技研发为引擎,延伸产业链价值;以跨区域协作为桥梁,拓宽市场边界。2025年,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剑指300亿元,而随着香港上市计划的推进,粤黔协作成果将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大。
10月25日活动尾声的封坛大典上,嘉宾共同封存的陈皮酱香酒坛,象征着粤黔协作的阶段性成果。从江门新会的柑园到贵州遵义的酒厂,这场跨越山海的产业合作证明:传统产业的生命力,在于坚守品质基础、借力政策支持、创新融合路径。随着粤黔协作的深入,类似“陈皮+酱酒”的跨界实践,或将成为东西部产业协同发展的常见模式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左志红
【本文责编】刘龙飞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李梦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杨洋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
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